Thursday, March 10, 2011

展望车界“3.15”聚焦汽车维权

  东方网3月1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一年一度的“3.15”即将来临,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而对于汽车厂家来说,“3.15”恐怕是一个唯恐避之不及的日子。一年中没有哪一天能像“3.15”这样,厂家和消费者会立场坚定地站得这样泾渭分明。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汽车正以惊人的速度驶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是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刷新全球汽车产销纪录;而另一方面则是汽车投诉量的急速上升。

  2010年汽车投诉创新高

  据中消协最近公布的2010年投诉情况显示,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是汽车,投诉量达到1.4万余件,同比上升51.1%,创历史新高。统计显示,消费者对汽车重要零部件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的投诉仍占绝大多数。同时,有关新车质量的投诉越来越多,6个月以内新车用户的投诉比例竟然占到投诉总量的60%以上,这一比例着实令人吃惊。

  分析显示,去年汽车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的投诉具体有三大特点:首先,发动机、变速箱方面的投诉明显增多,主要表现为发动机机油消耗量大、自动变速箱挂挡不走车、手动变速箱打齿轮等问题。其次,典型投诉方面,轮胎和刹车系统等安全问题的投诉比较突出,投诉主要集中于价格5万元-20万元的汽车产品。轮胎方面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爆胎、鼓包、开裂等,多数是购买半年内轮胎就出现了问题。再次,新车问题(多为购买半年内的车辆)的纠纷多,因同一故障屡修不好或者关键部件出现问题,车主提出退车、换车,而维修站只修不换,且多次维修不能解决而引起的投诉。

  车主维权路上遭遇尴尬

  其实,从消费者投诉的具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投诉往往集中在质量问题。做汽车梦做了几十年的中国人,当轿车终于成为家用商品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了,可是面对这传说中的高科技结晶,即便把积累多年关于自行车、彩电和其他电器的使用知识相加,似乎还不足以形成正确鉴别汽车的世界观。正是由于多数消费者只会开车而缺乏有关汽车消费方面的知识,当车辆出现质量问题时,对于究竟是消费者自身使用不当还是车辆本身缺陷造成车辆故障,消费者因无法确切判断而面临举证“尴尬”时,不得不听凭厂家和经销商摆布。毫无疑问,一旦碰到这样的问题,消费者人数虽众多,但势单力薄,与实力雄厚、资金充足、经验丰富的商家相比,更是形单影只,在与厂商的较量中势必处于弱势。所以消费者在发现质量问题后,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期待“三包”出台有章可循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根源在于“三包”规定的缺失,造成经销商、生产厂家以及消费者之间权利与义务不清。等到出现了问题,往往互相扯皮,推诿不决,使得消费者索赔无门、维权举步维艰。而就在“3.15”前夕,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消息称,汽车“三包”政策已经进入深入研讨并正在着手制定细则规范阶段,有望在今年8月出台。日前针对汽车“三包”政策展开的最新一期业界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人士中以占绝对比例的投票率认为,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汽车“三包”政策应在2011年尽快出台,刻不容缓。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汽车‘三包’政策,降低检测鉴定门槛,减少检测当中投诉难的问题,消费者现在急需汽车‘三包。”总之,汽车“三包”政策如果能够适时出台,恰恰可以从正面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能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开得安心、用得舒心。

  维权,应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汽车维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政府、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乃至

  媒体,都是维权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些部分相互之间也应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才能促进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汽车消费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太长,这个链条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有需健全和改进的地方,因此专家们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这一良性的维权链条,其次就是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建立起一个相互信任的维权氛围。当厂家生产车辆的质量上去了,经销商维修能力提升了,消费者专业知识提高了,厂家对售后服务更在乎了,政府及监督部门职能作用具体落实了,也有法可循了,这样,整个消费者维权链条才可形成。就算不是“3.15”,消费者同样可以享受到快捷、合理的汽车维权服务,车主维权才会进行得更加顺利,才不再遇尴尬。有朝一日,当“3.15”不再是汽车消费投诉的焦点话题,那就说明汽车消费环境确实有了大的改观。消费者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