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6, 2011

应对抢购 三调“卖法”

  

应对抢购三调“卖法”

  人物:中盐北京市盐业公司食盐配送中心白志中经理

  

应对抢购三调“卖法”

  人物:开票员陈静

  

应对抢购三调“卖法”

  人物:叉车赵师傅

  17日当天 出盐2980吨 配送中心——

  应对抢购 三调“卖法”

  2011年3月17日早7点开始,北京市突然出现大范围食盐抢购现象,所有超市、分销处等零售终端食用盐在开店营业后很短时间内全部销售一空,北京市民疯狂抢盐的同时,那么那些奋斗在中盐公司“一线”的工作人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抢盐”前后配送中心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在昨日的采访中,白经理手机一直处于5分钟一震的状态,“真是不好意思,到现在还有一堆人求我批发盐的。”白经理无奈地笑笑说。

  先知先觉 提前部署

  对于16日的“江浙地区疯狂抢盐”的新闻,普通人可能只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具有20多年盐业经验的白经理和业内同行来说,则是个“信号灯”。“我当时心里就想,坏了,马上就要到北京了。”白经理在晚上看到这个新闻后,第一时间冲到家附近两大超市去看盐的情况,“超市的人说今天的食盐销售平稳,没有出现任何情况。”白经理当时就告诉超市的人,明天要把所有超市的食盐拿出来,估计就要开始抢购了。

  16日晚上的中盐北京市盐业公司食盐配送中心办公室就一直灯火通明。“晚上市领导和市商务委的领导也到了配送中心,大家一起研究明天配送情况。”白经理回忆道。

  抢盐的人 挤弯了铁栅栏上的锁钩

  卡车排到3公里外 最担心出现踩踏

  据白经理回忆,17日早上7点半就有不少小超市开着自家的货车来配送中心买盐,“我们8点钟才开门,这在以往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白经理表示,往常都是配送中心的52辆货车配送到各个超市,从来就没见过超市的人亲自来拉货的。

  到了下午一点,整个配送中心已经挤满了上千人,而货车则早就堵到了3公里外的国家法官学院。“配送中心大门口的铁栅栏都要折了。”记者发现,铁栅栏上的锁钩已经弯曲。白经理告诉记者,当时中心外面还有好多车和人进不来,所以人都拥着往里挤。“我们派了十多个工作人员推着栅栏门不让他们进,因为配送中心内部早就挤满人了。”

  而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采购盐的工作人员也都是一副“不给盐不走”的表情,这让白经理非常担心。“当时最怕的就是出现踩踏事件,还有采购者哄抢。”白经理到现在都不敢回想,配送中心加起来工作人员只有200多人,而前来采购的人已经上千,一旦场面失控,根本没有办法控制。

  一天出库2980吨 配送记录达8页纸

  在和白经理的交谈中,记者被他不断翻看的记事本所吸引,这个记事本显然是刚刚使用,但是已经被翻看的边角发毛了。“这个记事本是我从17号开始记录配发给各个超市和配送中心的食盐单据。”白经理告诉记者,为了能统一了解各个超市和配送中心购买食盐情况,防止出现囤积、提价的现象,这个工作一直是他亲自管理的。

  在这个用了不到12页的记事本中,记者看到配送中心名称和数字爬满了整个纸张,而仅是17日当天就占了8页纸张。里面不仅有家乐福、京客隆、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就连怀柔、密云等郊区县的小型配送中心也出现在名单上。“我们仅17日当天就出库2980吨食盐,而平时平均每天也就200吨。”白经理告诉记者,现在配送中心的国家储配用盐基本上一直保持在8000吨左右。而仅17、18、19日这几天就出库6000多吨。“所以我们现在24小时连续生产食盐,现在基本上已恢复到6000多吨了。”白经理说。

  主角:开票员陈静

  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开票

  3月24日上午见到陈静的时候,她正忙着“盘点”近期的工作,时不时地会有买盐的人把她手头的事打断——她需要给他们开具包括出货单、发票在内的各种票据。

  她的工作内容就是这些,早已驾轻就熟。

  但是就在上周此时,她从没想到的是,她会对这些觉得陌生……

  一分钟开张票 工作超22个小时

  熟悉的,是工作内容;陌生的,是工作频率。

  3月17日早上不到7点,陈静早早地来到单位——中盐北京市盐业公司食盐配送中心,虽然已被告知可能今天将迎来“不寻常的一天”,但是院子里排队的三四十位顾客还是让她多少有些吃惊。

  8点正式上班后,她的这种吃惊随着人群的增加不断放大——一百人、两百人、五百人、一千人……“到后来,我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排队了,因为我没时间看了。”陈静回忆那一天后来的情景,最初能想到的就是一件事:开票,不停地开票销售,连抬起头向外张望的时间都没有,“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开,开完一个就会走一个”。

  陈静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自己开得快,顾客就走得快。事实证明,她“失算”了。她虽然已经做到了开票速度的极限——不到一分钟完成一单,但看上去这种重复工作没有尽头,她工作超过了22个小时。

  18日凌晨5点多,在单位的休息室睡了不到2个小时,她就又爬起来,连脸都没顾上洗,又开始了头一天的重复劳动。

  应对抢购情况 三次调整“卖法”

  陈静和她的同事目前正在盘点的,并不是那几天卖出了多少盐,因为这一数字每天都会总结清账,他们正在梳理的是,如果今后面临类似的状况,哪些措施可以有效应对。

  很多对策是17日那一天“临战”状态下制定出来的。

  最开始上班的时候,出台限购措施,规定每个人限购5箱。但很快就发现有人重复排队购买。

  大概10点,政策改变:购买时要出示营业执照,每照限购两箱。很快购买人群又找到了这个规定的漏洞:把执照传给排在前面的人,由其代买。买完再转给其他靠前的人……

  11点,规则被重新制定:按人头购买,每人两箱。这时院里院外已排了过千人,如果控制好插队的,大概重复购买的现象不会很突出了。

  如此,购买秩序稳定了,剩下的就是,让这一千多人按照顺序、平平安安地每人买走两箱盐。

  主角:叉车赵师傅

  叉车上度过36小时 送好自己的盐

  18日晚上,一位普通的叉车师傅与另外两个工友一起在食堂吃了两天中的第一顿饱饭,洗了个澡,回到宿舍睡觉,结束了在叉车上连续36个小时为京城百姓不间断地送盐的作业。

  仅在17日一天,赵师傅的叉车消耗的柴油,足够一辆路虎跑上1300公里!百姓吃盐,也有百姓在默默地送盐。

  一天烧的油 够路虎跑1300公里

  平时,中盐北京公司叉车的动力以电为主,忙时可能会用到柴油。可17日一天,仅赵师傅一个人的叉车,就喝了8桶油,共200升。按工信部统计,综合公路状况下一辆路虎百公里油耗也不过15L,200L的油,够这吃油的机器跑上1300多公里。

  厂区规定叉车的行驶速度不许超过5公里/小时,可17日那天,12个叉车师傅的“车速”不自觉地都有些超速。用相声演员李菁的话来说:“太刺激啦。”

  这24个小时里,困了,就在叉车上眯一会儿,醒了,继续装车。这就是为北京保证副食品供给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师傅所做的事。

  没有任何埋怨,没有任何懈怠,赵师傅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握着挡把,把食盐送到了每一户家庭的餐桌上。

  库里东西够用 心里踏实北京不缺盐

  经历过非典的赵师傅,有了抢盐风波的经验,再看着如今的库房储备,赵师傅觉得心里很踏实。

  其实,在市民大量购买食盐的那两天,也有亲戚给赵师傅打电话,问盐业公司的情况,也有的想通过赵师傅走个后门,在公司的营业部帮忙买点儿盐。

  可赵师傅匆忙接电话说:“有的是,不用备,有个一两天也就过去了。”

  的确,市民大量买盐的那两天,在盐业公司12辆叉车不停运作下,盐库中被运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等到18日晚上,休息下来的赵师傅甚至连一眼新闻都没看,就睡了。因为他心里有数,北京人,不缺盐吃。

  文/记者王思思 高阳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