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5, 2011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年度最佳新闻照片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金奖 玉树痛别亲人 本报记者 张宏伟 摄2010年4月17日,在玉树结古镇扎西大通路西侧的山坡上,20岁的贡嘎正在安慰哭泣的妻子卓嘎。卓嘎的姨娘在414地震中遇难,按照当地习俗,卓嘎姨娘的遗体连同其他遇难者遗体一起火化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文化、艺术与娱乐类新闻单幅金奖 金沙萨交响乐 帕诺斯图片社 安德鲁麦康耐尔摄2010年7月23日,在刚果金沙萨,37岁的JoesphineMpongo在练习大提琴。Kimbanguiste交响乐团的成员每周有5天在这里练习演奏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自然及环境类新闻单幅金奖 北极光 路透社 卢卡斯杰克逊摄2010年4月22日,北方极光照亮冰岛艾雅法拉火山的上空,火山灰正在喷出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文化及艺术类新闻组照(之一)银奖 云南的基督教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泛摄祖孙三代在圣山上朝圣。19世纪后期,基督教传入云南,至今仍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传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战争灾难类单幅金奖 求救 路透社 阿德里斯拉蒂夫摄2010年8月7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受灾民众试图抓住分发救援食品的军方直升机。2010年7月下旬始,巴基斯坦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新闻人物与肖像类单幅金奖 签字后的表情 新华社 武巍摄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美国总统奥巴马(左)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后收起签字笔时面露相似表情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日常生活类组照(之一)金奖 戴着假肢生活 盖蒂图片社 马吉德赛义迪摄2010年11月,阿克拉姆睡午觉。孩子是阿富汗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成千上万的儿童被过去30年来的冲突所影响。8岁的阿克拉姆被高压电伤害,手被截肢。所幸,他从ICRC组织获得了一个假肢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经济及科技类新闻单幅金奖 嫦娥二号 冲天奔月 武汉晨报 史伟摄2010年10月1日,搭载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冲云霄,将嫦娥二号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本报作品获华赛大奖(图)

  体育类新闻单幅金奖 水运会比赛瞬间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魏征摄2010年9月3日,浙江选手孙扬在2010中国水上运动会比赛中获得男子1500米自由泳冠军

  昨日,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各项大奖评选揭晓,本报首席记者张宏伟的新闻摄影作品《玉树痛别亲人》荣获2010年华赛最佳新闻照片大奖及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金奖。这是《华商报》记者在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昨日,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各项大奖在江苏南通评选揭晓,本报首席记者张宏伟的《玉树痛别亲人》荣获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大奖及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金奖,这是《华商报》记者在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的最高荣誉。此外,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泛的《云南的基督教》获文化及艺术类新闻组照银奖。

  评委会表示,《玉树痛别亲人》这幅图片反映了中国玉树地震灾民送别遇难亲人后悲痛而凝重的场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灾大难中人的真情实感和人性的力量,彰显了华赛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本届华赛共收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3300多位摄影师三万八千多幅作品,其中国外作品占60%多。邀请了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比利时、约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3位国际新闻摄影专家担任评委,经过4天多的紧张评选,8类16项的金、银、铜及优秀奖出炉。

  细腻的影像更能打动人心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本届华赛的评委之一、中国日报新闻图片中心主任徐京星。他说,本届华赛所关注的内容仍然延续往届,即战争、灾难、冲突、环境变化以及妇女儿童权益等。印象比较深的相对集中在战争灾难类和日常生活类单幅、组照获奖作品当中,其中不乏有一些在影像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上十分优秀的作品。

  此次华赛在重大题材上获奖的多数是外国摄影师,对此,徐京星并不感到意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摄影师还是在一些世界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未能体现出更多、更深入的参与,以表达自己对新闻的观察、判断和把握。徐京星说,近年来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已经有不少中国媒体的摄影师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飞”出国门。他期待在将来有更多人和更多作品能够参与进来,共同促进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凝固最具价值的瞬间

  在得知获得年度新闻大奖后,本报记者张宏伟用“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来描述自己的心情。他回忆说,去年4月17日上午,他在玉树县结古镇的一片废墟上溜达时,突然看到不远处有黑烟冒起、秃鹫在空中盘旋。凭着多年的职业敏感,他感觉有事发生,于是气喘吁吁跑过去,得知是藏族同胞在进行火葬仪式。他先拍了一些火葬的照片,但不太满意,觉得太过于直接。这时,他发现一对年轻人在相拥而泣,男孩不住地安慰女孩。张宏伟说:“我当时注意到了女孩的眼泪,所以将焦点对在了女孩的眼睛上,将这个瞬间拍下来。”

  本报高级评论员巩志明在博客上发表评论说,玉树地震的震撼已经渐渐走远、平复,可是灾区人民承受过的苦难永远也不会消弭,这幅照片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也会长久地留在我们内心,难以消失。一个民族就是这样经历如此多的风雨和艰难,依然要坚定、平静地前行!

  人性的感悟打动了评委

  关于年度新闻照片大奖,13位评委们在《玉树痛别亲人》、《求救》、《金沙萨交响乐》3幅金奖作品中各抒己见。徐京星说,在评审现场,评委们意见各异,澳大利亚的阿兰戴维希克尔拿起《玉树痛别亲人》,从人性角度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并得到了台湾、日本等几位评委的支持。而此次华赛评选之时恰逢日本遭受特大地震灾害,日本评委更加感同身受。3位评委的推荐最终打动了其他评委,使这张照片成功获得年度大奖。徐京星说,同样反映人性、反映现实生活,《玉树痛别亲人》可能给人的感觉距离更近。

  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也是本届华赛的评委之一,他强调说,此次参评的作品中,灾难性报道作品很多,大部分作品还停留在对事件的表面化报道,能沉淀下来、深入进去、打动人心的还不多见。

  国际化视野成就新闻照片

  此次评选,两位中国评委都表示,在影像的拍摄手法、后期处理以及图片说明的写作上,中国摄影师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京星说,中国摄影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这样才能打动世界上更多的人,而不局限于国内,从而获得更多的奖项。

  另外,对新闻事件核心内容的提炼,是一位优秀摄影师必须做到的。在采访中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提到,中国摄影师的参赛作品文字说明比较粗糙,没有清楚简要地交代新闻背景,让许多外国评委搞不清楚想表达什么。还有就是组照的编辑功力很差,图片与图片之间没有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画面重复,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摄影师没有对事件充分地把握。本报记者雷佳/文

  华赛简介

  2005年,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中国深圳诞生,华赛——是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里程碑式创举,是中国新闻界向世界展示中国新闻业真实状况的开路先锋。华赛的主题和旗帜是“和平与发展”。

  华赛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大型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为全球新闻记者和摄影师提供新闻摄影作品、学术信息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平台。参赛者无论国籍和年龄,均可以参与。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